聖奧古斯丁教區-羅馬天主教堂-無玷聖母獻主會與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學校 St. Augustine’s Roman Catholic Church Oblate Fathers

聖奧古斯丁教區-羅馬天主教堂-無玷聖母獻主會與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學校
St. Augustine’s Roman Catholic Church Oblate Fathers

聖奧古斯丁教區無玷聖母獻主會,屬於天主教修道會,於1816年由馬善樂教士 (Eugene De Mazenod )在法國創立,簡稱為 O.M.I. 或 OBLATES FATHERS 獻主會。溫哥華無玷聖母獻主會 St. Augustine’s Roman Catholic Church Oblate Fathers,是 O.M.I. 系統的成員。教堂建於 1932年,位於溫哥華基次蘭諾社區,不幸經歷 1980年的大火燒毀,現在的天主堂是在1998年重建。天主堂為 新哥德式建築風格,包括高的尖頂、彩繪玻璃窗、尖拱窗、外墻是紅色溝面磚,整體感覺典雅溫暖。 繼續閱讀

溫哥華市的基次蘭諾社區 Kitsilano

溫哥華市的基次蘭諾區 Kitsilano

溫哥華的基次蘭諾區 Kitsilano 原為原住民保留區,並以 史夸米遜Squamish 原住民酋長奧古斯特.傑克. 卡察蘭諾 (August Jack Khatsahlano) 的姓氏來命名,卡察蘭諾酋長是住在史夸米遜的一位醫生,他在「與卡察蘭諾對話」(Conversations with Khatsahlano) 這本書中,經由訪談方式,口述記錄原住民的歷史和傳統。 繼續閱讀

加拿大原住民和帕瓦 Pow wows

加拿大原住民的和帕瓦 Pow wows

帕瓦 Pow wows 是美洲原住民族每年都會舉行的一種節日慶典,集會時有各種祈禱儀式、歌舞活動和舞蹈比賽。幾十年来,北美的原住民在 Pow wows 用唱歌、跳舞和講故事的方式,來慶祝和結交新朋友。在整個夏季,帕瓦 Pow wows 儀式遍布加拿大安大略全省,在這隆隆鼓聲中感受帕瓦的魅力吧! 繼續閱讀

十六世紀古鎮維特祖治-斯多夫維爾 Witchurch-Stouffville

十六世紀古鎮:維特祖治-斯多夫維爾 Witchurch-Stouffville

維特祖治-斯多夫維爾 Witchurch-Stouffville ,離 多倫多市中心 北方50公里的小鎮。古早時,屬於呼倫族原住民居住的地區,這裡曾經發現有 1578-1623 年代的原住民遺址,還有超過70棟原住民的長屋(long house),2021年最新人口統計有 55800人。小鎮上,生活所需的店都有,人少、安靜、風景優美、房價不貴、有退休人士的公寓…列入老公婆養老居住的口袋名單中。 繼續閱讀

神奇斑點湖和奧索尤斯湖 Osoyoos

神奇斑點湖和奧索尤斯湖 Spotted Lake and Osoyoos Lake

2016 夏天,參加 科寶山的星空饗宴 後,順道遊斑點湖 (Spotted Lake) 和 奧索尤斯湖 (Osoyoos Lake)。

斑點湖 Spotted Lake

斑點湖位於BC省奧索尤斯的西北方,是一個奇特的鹽鹼湖,在夏季 6-9 月湖水蒸發後,會露出了湖底的礦物質,形成許多狀如斑點的小水坑。不僅如此,它還會隨著季節不同來變換顏色。當地原住民用這裡的湖水和泥漿來治療疾病,是原住民的 ”藥湖”,具有神聖的地位。 這裡也是個保護區,禁止遊客進入。 遊客只能在公路邊的小停車場遠觀拍照,遊客們請尊重當地的文化,不要越過警示區。 繼續閱讀

淘金客的希望鎮 Hope

淘金客的希望鎮 Hope

走出溫哥華,上了一號公路往東,經過 鄉村城市奇利瓦克,到達淘金客的希望鎮 HOPE,大約經過 2 個小時的車程到逹。現在人口約有 7000 人。遠溯至八千年以前,這裡的居民是斯托洛原住民族 (Sto:lo);到了 1808 年時,最早到逹此地的歐洲人是 – 西門.菲沙 (Simon.Fraser),沒錯,菲沙河就是以他之名命名的。 繼續閱讀

溫哥華島的圖騰鎮 Duncan City of Totems

2015 溫哥華島之旅第五站:溫哥華島的圖騰鎮

溫哥華島的圖騰鎮 Duncan City of Totems
鄧肯市 (Duncan) 位於溫哥華島東岸,距溫哥華島中部大城那乃磨和南部大城維多利亞之間,建城於 1887 年,人口約 5 千人。這個特色小鎮以圖騰鎮 “City of Totems” 之名,吸引觀光客來此一遊。鄧肯小鎮早期是銅和煤礦的開採地,在 1985 年時,為了紀念這裡的原住民部落:考伊琴 (Cowichan) 的歷史傳統,就在城裡設置了這些代表原住民文化的圖騰柱。現在城裡共有 80 多座由雪松木雕刻的圖騰柱,每一座都在述說著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。夏天的時候,由遊客中心 (地區博物館) 出發的導覽團,有當地義工帶領步行解說,走一趟下來可以看到約 40 座圖騰柱。 繼續閱讀

溫哥華島的壁畫鎮 Murals of Chemainus

2015 溫哥華島之旅第四站:溫哥華島的壁畫鎮

溫哥華島的壁畫鎮 Murals of Chemainus

徹梅納斯 (Chemainus) 位於溫哥華島東岸的大城 – 那乃磨以南約 33 公里處,人口大約四千人,早期是考伊琴原住民 (Cowichan) 聚居的小鎮。傳說在古早古早以前,原住民部落有位巫師在一次重傷後胸腔裂開,湧出的鮮血救治了許多族人的命,後來這個巫師成了部落最有權勢的酋長。 原住民語中,這個部落叫做“Tsa-meeun-is”, 英文稱為 Chemainus,意思是 裂開的胸腔 Broken Chest” 。 繼續閱讀

北溫哥華島曠野中的哈迪港 Port Hardy

2015 北溫哥華島賞鯨、觀熊之旅第三站:北方曠野中的哈迪港

北溫哥華島曠野中的哈迪港 Port Hardy

「鯨喜之旅」的賞鯨行程結束後,我們前往哈迪港 (Port Hardy) 探險,由電報灣出發大約 50 分鐘的車程。哈迪港是北溫哥華島曠野中,最北邊、最後一個有人定居的濱海小城,常駐人口只有 4000 人。大家打趣說:站在這裡,溫哥華島 99% 的人口在我們的南邊。哈迪港的特色是鯨魚、鮭魚、熊、圖騰柱,這是一個原住民比例很高的小城,我們沿著海濱的住宅區開車,看見一座木橋邊有二支很奇特的圖騰柱,一不小心就開進了“哥瓦沙拉-諾克區達” (Gwa’sala-’Nakwaxda’xw) 的原住民部落裡,簡單而滄桑的房舍,有一間學校,部落裡沒有看到人,沒拍照就離開了,那景像默默地刻在我的心裡。 回家後查資料,才知道印第安人的保留地,那是他們的領土不能擅闖。好險! 繼續閱讀

鯨喜之旅的殺人鯨 Killer Whale

2015 北溫哥華島賞鯨、觀熊之旅第二站:出海看鯨魚

「鯨喜之旅」的殺人鯨 Killer Whale
殺人鯨又稱虎鯨,當地人習慣叫牠– Orca。北溫哥華島賞鯨觀熊之旅的第二天,由電報灣出發,前往瓊斯頓海峽 (Johnstone Strait) 和布勞頓群島 (Broughton Archipelago) 海域,尋找今天的主角 – 殺人鯨 Killer Whale。 繼續閱讀

傳教士的米遜小鎮 Mission

傳教士的米遜小鎮 Mission

米遜小鎮位於菲沙河北岸,在溫哥華以東約70公里的小鎮。人口為三萬六千人左右,古時候的米遜一帶是斯托洛原住民族(Sto:lo)的地域,到了 1861 年,一名法裔天主教神父 (Father Fouquet),在這裡建立了聖瑪麗原住民寄宿學校(St. Mary’s 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),收容那些貧苦的原住民孩子,提供他們住宿和教育,學校一直經營到 1961 年,所有的原住民學生,都移轉到政府設立的公立學校為止。加拿大 原住民寄宿學校 近年來引起不少爭議,這段歷史的是弱勢族群的悲劇。 繼續閱讀

拉康納藝術小鎮 La Conner

拉康納藝術小鎮 La Conner 

拉康納小鎮位於美國華盛州西北部,在溫哥華以南 132 公里處,緊臨著有名的 史蓋基河谷的鬱金香 花田,每年四月鬱金香花開時,也為小鎮帶來觀光人潮。小鎮在 1860 年時被發現,是史蓋基縣最古老的社區,小鎮至今仍然保留許多維多利亞時期的古老建築。冬季時,在史蓋基河口(Skagit River) 有成群的 雪雁 (Snow Geese)由北方飛來過冬, 這是個有山、有水、有花、有鳥、有歷史的小鎮。 繼續閱讀

史坦利公園圖騰柱 Totem Poles at Stanley Park

史坦利公園的圖騰柱 Totem Poles at Stanley Park 

史坦利公園是溫哥華最重要的公園,佔地 400 公頃 (約 412 甲),公園中最顯目的景點,是圖騰公園裡色彩鮮艷、造型奇特的圖騰柱。圖騰柱所刻的人物、動物和故事,都來自印弟安原住民,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。 繼續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