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平蚵灰窯的蚵仔之旅
安平蚵灰窯文化館,是台灣僅存的完整蚵灰窯,為台南直轄市古蹟。位於安平老街的觀光區域內,卻沒有老街上人擠人的熱鬧。鬧中取靜,正好讓我們好好看,好好聽解說。蚵仔就是牡蠣、蠔 (Oyster)。
燒蚵殼
蚵灰窰的主體外方內圓,直徑約 4 公尺,高度不足 2 公尺,窰壁厚度約 1 公尺。外墻爬滿愛玉子樹,還看到愛玉子綠綠的果實。綠藤、紅磚窰、古老的行業。


燒蚵殼開窰的時候,要先在窰底鋪上一層易燃的稻草和杉木皮起火,再來一層碎煤碳做燃料,最上層才鋪上蚵殼。


我的「尾叔公」(外公的弟弟),早年在 台西 經營一座蚵灰窰。當點火啟動燒製蚵灰的時候,需要用人力去踩腳踏車,提供動力轉動鼓風機以控制火勢,家裡的小孩都要輪流去踩車…如今聽到有實地操作經驗的舅舅現身說法,有如實況重播。 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的人們,都是腳踏實地辛苦的奮鬥,這樣的台灣精神令人敬佩。
舅舅曾是蚵灰窯文化館的導覽義工,正在為我們解說鼓風機的作用,鼓風機後面接的就是人力踩風車。就是由以下這個風口,用鼓風機把風吹進蚵灰窰。
蚵灰的作用
燒蚵殼是台南流傳己久的傳統產業,安平地區早在荷蘭時期,就有灰窰工匠的記載。
「燒蚵殼」製成灰,加上桐油,就是古時候的矽利康,造木船時用來填補細縫防水。
「燒蚵殼」製成灰,加上糖水、米汁製成三合土,就是古時候的水泥,建造紅磚仔厝時,用做黏著劑以穩固建物。 數百年來,台灣人起厝 (蓋房子),少不了蚵灰。
但是,燒蚵殼會產生大量的濃煙和灰塵,形成嚴重的空氣污染,加上現代水泥產業的興起,燒蚵殼這種傳統行業就漸漸走入歷史了,只能在安平蚵灰窯文化館,體會早期的台灣蚵灰產業。

蚵灰和石灰的成份比較
蚵灰和石灰的成品比較:右邊是石灰,左邊是蚵灰。
蚵仔是這樣長大的
來到燒蚵殼的蚵灰館,也要來了解一下蚵仔的成長才對。

最後,一定不能少的行程,就是來到安平老街上,在媽祖廟前的老店,點一盤最有名的蚵仔煎。這是一趟多麼豐盛的蚵仔之旅!有懷舊、有知性、又有家鄉的小吃。
安平蚵灰窯文化館
台南市安平區安北路110之1號
請繼續與我同遊: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