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 加東之旅的第五站,來到蒙特婁 (Montreal) 的聖約瑟大教堂 (St. Joseph Oratory )。
蒙特婁又稱 蒙特利爾 或 滿地可,位於法語區的魁北克省內西南部,這裡的招牌、路牌、看板幾乎都是法文。這是魁北克省的第一大、加拿大的第二大城,僅次於多倫多,人口約三百五十萬。
我問中學時去過蒙特婁 Homestay,學習法語的小兒子:「請用一個字形容蒙特婁」?
他的回答竟是:「天主教」。
蒙特婁的天主教堂很多,城市裡有 80% 的人口信奉天主教,以聖約瑟大教堂 (St. Joseph Oratory) 最為雄偉壯觀,教堂位於市郊的皇家山上 (Mont Royal),初建於 1904 年,現在的大教堂是 1924 年時增建的,完成於 1967年,不僅是加拿大最大的教堂,也是蒙特婁最高的建築物。這座教堂也是羅馬天主教,授予擁有特殊地位的「宗座聖殿」之一。大中華地區共有三座宗座聖殿:分別為上海的佘山聖母進教之佑聖殿、屏東縣的聖母無玷始胎聖殿 (萬金),以及高雄市的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。
聖人:安德魯.貝塞 (André Bessette)
一位朋友、一位兄弟、一位聖者 (A FRIEND. A BROTHER. A SAINT.)
創建這座教堂的是安德魯.貝塞 (André Bessette) 教士,傳說中,他是一位具有悲天憫人胸懷和神力的教士,他用聖壇上供奉的燈油,替跛腳的病人進行按摩,並為他們祈禱,很多病人撐著拐杖進來,最後能重新行走,就把他們不會再用到的拐杖都掛在教堂內。
安德魯教士 1845 年 8 月 9 日生於蒙特婁 (Montreal) 附近的一座小鎮 (Mont-Saint-Grégoire )。他的父親是一位有著十個小孩的貧窮伐木工人。在一場伐木意外中,安德魯的父親被倒下的大樹壓死,那年安德魯才九歲。又過了三年,安德魯的母親因肺癆去世。父母過世後家庭分散,十二歲的安德魯開始了十三年的流浪生活,兩手空空,身體瘦弱,認識不了幾個字,只會勉強簽自己的名字和讀懂一本祈禱的書。這段期間他在各地打工,做各種體力活,也曾在美國的紗廠工作過四年。
1870 年安德魯來到蒙特婁聖十字架修道會的初修會。由於身體太過瘦弱一度被初修會拒絕,直到 1872 年蒙特婁大主教為他關切,才被初修會接受。入會後安德魯被指派為聖母學院的看門人,這一做就是 40 年。雖然安德魯不是醫生,但他十分關心病人,常常去探望被醫生認為無法醫治的病人。他為他們用教會的燈油按摩,請他們和他一起禱告。結果許多病人奇蹟般的康復了,越來越多的病人湧向聖母學院,祈求安德魯教士為他們治病,而安德魯也是盡心盡力為他們服務。他堅持他不是醫生,不是為病患治療,他強調是上帝的愛治好了他們,人們應該感謝上帝並向上帝祈禱。
1937 年 1 月 6 日安德魯去世,享年 92 歲。當時有一百多萬民眾前往他的墓前弔唁。1982 年 5 月 23 日教宗約翰保祿二世為他舉行宣福禮,成為真福者 (Blessed),2010 年 10 月 17 日教宗本篤十六世為他宣聖,成為天主教的聖人之一。(注:天主教封聖有三個階段:可敬者,真福者,聖人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瑞沙修女目前在真福者的階段,還未被封聖)
下圖左:安德魯 教士;下圖右:安德魯 教士醫好的病人的拐杖,掛在教會墻上。

教堂的鐘塔和管風琴
接下來介紹大教堂的大型樂器:鐘塔 (Carillon) 和 管風琴 (Organs)。
這個鐘塔 (Carillon) 是由 56 個銅鐘組成的樂器,每個銅鐘有不同的音階,由一個人主奏,類似中國古代的編鐘,但是這個鐘塔的構造和發聲要比編鐘科學很多。

這裡有一段彈奏鐘塔的實況(請按這裡),法語的,在 01:00 處會開始演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