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哥華市的基次蘭諾社區 Kitsilano

溫哥華市的基次蘭諾區 Kitsilano

溫哥華的基次蘭諾區 Kitsilano 原為原住民保留區,並以 史夸米遜Squamish 原住民酋長奧古斯特.傑克. 卡察蘭諾 (August Jack Khatsahlano) 的姓氏來命名,卡察蘭諾酋長是住在史夸米遜的一位醫生,他在「與卡察蘭諾對話」(Conversations with Khatsahlano) 這本書中,經由訪談方式,口述記錄原住民的歷史和傳統。

溫哥華市的基次蘭諾區 Kitsilano

鐵路變自行車道 Arbutus Greenway
基次蘭諾區有一條很有歷史意義的 Abutus Greenway,在20世紀初,太平洋鐵路公司,在這裡建了一條鐵路,連接溫哥華市區到烈治文市的 史蒂文斯頓漁港現在鐵路拆除了,改成自行車與行人專用道,分別是溫哥華的 Arbutus Greenway 和 烈治文市的 Railway Greenway.

20世紀初,因為有了鐵路交通,也帶動基次蘭諾區的發展,聖奧古斯丁教區無玷聖母獻主會教堂、印度的錫克廟宇、蘇格蘭軍團的武器庫落腳於此。接著海事博物館、溫哥華天文館相繼進駐,紀念溫哥華船長的 西北通道之門 也位於此區的凡尼爾公園內。

凡尼爾公園內的 西北通道之門
1960-1970年代,溫哥華市為加拿大嬉皮的首都。
Greenway 自行車道和 社區花園
City Farmer 社區花園門口,放了一桶香葉,供大家免費取用。
Bald Eagle at Sunset 溫哥華很有名的壁畫,位於 W4 & Burrard St. 展翅飛翔的是白頭海鵰(Bald Eagle)和我。

北美第一座鍚克廟 Gudwara
鍚克教 是世界第六大宗教,全球有二千五萬信徒。1900年開始,鍚克移民來到基次蘭諾區,他們到 福溪 的鉅木廠工作,西二街成了鍚克教徒的聚集地,1908年,在此地建立北美的第一座鍚克廟。現今鍚克廟己拆除遷移,原址重建一棟建築另作他用。

鍚克教的古魯(導師)和以前的鍚克廟原貌。
原本的鍚克廟己拆除遷走,原址重建的新建築。

鍚克教徒移加的苦難 駒形丸事件
1914年5月23日,一艘載著376名印度人的日籍貨船「駒形丸」(Komagata Maru)抵達卑詩省,其中有346名 錫克教徒、24名穆斯林以及12名印度教徒,因為當時加拿大的排亞法律,阻止了這些人上岸,海軍將駒形丸貨船擋在布納德內灣之外,這期間只有住在 史坦利公園 的原住民對他們提供支援,船上沒有足夠的食物和水,最後駒形丸貨船被迫遺返回到印度。2020年6月,溫哥華市政府知錯能改,市長己經為這件歷史錯誤公開道歉。

蘇格蘭軍團的西福斯軍械庫 Seaforth Armoury
西福斯軍械庫 Seaforth Armoury,位於布納德橋邊的 西福斯和平公園 對面,是西福斯高地人的總部兼博物館。西福斯高地人原來是蘇格蘭民兵團,後來併入正式軍隊,成為加拿大步兵部隊。西福斯武器庫的土地,當年用加幣 3萬元向原住民買下,於1936年建造完工。軍械庫是一棟白色的「蘇格蘭男爵風格」建築,特徵包括不對稱的屋頂、有圓錐頂、炮塔、堅固的防禦性質。

西福斯軍械庫裡有一些鬼魂的傳說,最有名的是風笛手的管樂演奏,據說他是該團的風笛手,在一戰時陣亡。在安靜的軍械庫裡,人們常聽到風笛的樂聲….。

蘇格蘭軍團的西福斯軍械庫 Seaforth Armoury,軍械庫是一棟白色的「蘇格蘭男爵風格」建築,特徵包括不對稱的屋頂、有圓錐頂、炮塔、堅固的防禦性質。

導覧是「游玲瑋」老師
參加Green Club 基次蘭諾區建築歷史導覧,今天的導覧是「游玲瑋」老師。還沒介紹老師前,我以為她只是跟著父母一起來的年青人,長的清秀,清澈的目光散發智慧,甜美的笑容像鄰家女孩,水靈水靈的孩子真叫人喜歡。

而她,竟然是我們的導覧老師,她在北溫博物館工作,是博物館的導覧和溫哥華美術館的親子活動帶領人。二個小時的活動下來,深深為她的付出而感動,她收集資料很完整,口條清楚沒有赘詞,態度誠懇自然,很會講故事。我要鎖定這位老師,有機會再來跟她走讀溫哥華。

影片記錄:基次蘭諾社區健走

福溪水岸景點: 格蘭佛島福溪東岸奥林匹克村、基次蘭諾區、凡尼爾公園